大盛魁

2022-08-09 06:51:18

简介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发展简史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住过三年,学会蒙语以后,就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篷售货。基本上是一个店员,再雇一个蒙民,两个人骑两只骆驼,另用两只骆驼驮货,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走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夏天卖了货,换成羊马;冬天卖了货,换成皮张。同治时,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颇受蒙民欢迎。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其货物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随时在归化城市场上采办;二、向外地来归化城销货客商订购,或向归化城到外地经商者订购;三、派人到产地采购。

 

       商品与货物


  大盛魁对购货、订货有一套办法。凡买大宗货,合价 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共事。大盛魁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它。对于手工业品订货,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大盛魁就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大盛魁对“相与”商号每逢帐期予以宴请,表示厚待“相与”商号。但宴请时有厚有薄: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货的商号,则请该号全体人员,并请经理到最好的馆子吃酒席;一般的“相与”,只请一位客人在较次的馆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觉着与大盛魁交情厚,引以为荣。而大盛魁则通过这一做法,扩大自身的影响。大盛魁购销的商品种类很多,自称是“集二十二省之奇货”。例如:

       驼头酒:

  大盛魁辉煌300年的商业传奇主要是依靠驼人及数万峰骆驼组成的庞大集成式物流来完成的。远隔千里的蒙古,俄罗斯不仅路途遥远且曲折难行,驼队必须由训练有素的驼人率领,这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驼头”。每次商队安全达到终点时,分号掌柜或总号大掌柜总会备好窖藏八年以上的好年份酒奖励给坨头,以示敬重。这种贮藏八年以上的大盛魁酒就被称作“驼头酒”并流传至今。

       砖茶:

  主要产地在湖南,大盛魁装砖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

 

  箱装36块的,名三六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装24块的,名二四菜,专销归化、包头等地,乌里雅苏台、科市多等地蒙民最喜喝。另一种是每箱装39块的三九砖茶,大盛魁每年运往蒙古、乌、科等地的三九砖茶约4000余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银两左右。

       生烟:

  主要产地在山西曲沃县。生烟有一定的包装,每囤 180包,每包10两重。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生烟1000余囤,每囤生烟价值二十三、四银两,总值近二万三、四千银两。

       绸缎:

  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绸缎4000匹,洋布和斜纹布共6000匹。绸缎中以曲绸为大宗,曲绸以河南曲绸质最优,布匹中斜纹布约占五分之四,因斜纹布耐用,很受蒙民欢迎。

       糖:

  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糖一万余斤,以冰糖为主。红糖产于广东,白糖、冰糖产于福建。

       铁器:

  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铁器很多,铁锅来自山西之晋东南和孟县,铁锹来自山西榆次,铁条来自山西长治。铁锅每口银1两8钱,铁锹每把银五、六钱。

       蒙古靴子:

  大盛魁每年运销蒙靴一万多双,都是香牛皮制做,品种有全云(花纹)靴,每双银12两;纳闷靴,每双银 8两;四忘靴,每双银3两。

       木碗:

  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价值银一万余两的木碗,木碗产自山西五台山和岚县。蒙民喜欢木制餐具,因为便于携带,且喝热奶、喝热茶不烫嘴。

       药材:

  大盛魁销售到蒙古的药材有二种:一种供喇嘛治病用,按照72味、48味、24味药分别装成药包,用蒙、汉、藏三种文字注明药名和效用。另一种药是灌牲畜用的。

       牲畜:

  大盛魁从蒙古贩运到内地的牲畜主要是羊和马,据说每年贩运羊最少十万只,最多可达二十万只,每年贩运马最少有五千匹,最多两万匹。象大盛魁这样长期长途贩运羊马的商号,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冻羊肉:

  大盛魁因冬季沿路草少,赶运活羊往内地比较困难,便贩运冻羊肉到北京等地。其运销冻羊肉的办法是将羊宰杀后,剥皮,去头蹄五脏,仅剩两张肉板,剔去骨头,卷成肉卷,夜间把肉放在席子上,一夜冻好后,将肉放在“冰房”里。所谓“冰房”就是四周和顶子用木板搭起,房内的地上泼上冷水,放上冰块。运销时将肉从“冰房”取出包好,不让透风,以保持肉的鲜美。然后用车辆、骆驼等运往销售地。

       皮毛:

  蒙古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盛产兽皮,大盛魁用赊货、放贷等办法与猎户进行交换,兽皮一般以貂皮为单位进行折算,如一张猞猁皮、水獭皮或豹皮等于三张貂皮;一张狐皮或狼皮等于一张貂皮的二分之一;一张灰鼠皮等于一张貂皮的四十分之一。大盛魁还结交清政府官吏,在官员每年挑选贡皮时,大盛魁也派人参与其事,并借此获得上等兽皮,因此大盛魁在经营兽皮方面颇有优势,利润也高。兽皮多运往大同加工,制成珍贵皮货运销内地。羊皮大部分走顺德府和交城县,羊毛多销往山西左云、右玉、浑源等地,牛皮多运销张家口。

 

      发展壮大


  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该商号三年分红一次,盛时每股分红可达一万余银两。

 

  大盛魁商号是股分制,但它的股本很特殊,除了银股、身股外,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据说,财神股的来历是:该商号在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在过大年的时候,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人已经揭不开锅,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包裹的壮汉,要吃饭充饥。他三人见是过路人,便热情接待,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说是出去办点事,便留下包裹走了。此后,这个壮汉再未返回。于是他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以后,多次查访壮汉,亦无下落。他三人商量后,决定暂时挪用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经营。此后,商号生意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银两。他三人觉得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财神变化成壮汉给他们送来了资本。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过,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帐”,作为护本。同时,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关于狗股,也有一个故事:据说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腾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报报告总号,便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获得了巨额利润。为了纪念这次生意的成功,特别给狗也顶了股份。还有一说是:一次,大盛魁商号某经理在过草原的途中病倒,便让一只狗返回总号报信,结果救了这位经理的性命,所以给狗也顶了股分。

 

      衰败


  清末,由于沙俄在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扩大,使大盛魁的营业受到影响,日见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加之大盛魁商号后期用人不当,一些掌柜挥霍浪费惊人,侵吞号款事件屡有发生。

 

      大盛魁末代大掌柜段履庄


  小伙计的大掌柜之路

 

  段履庄是山西祁县人,他出生的那个年月,因为乔家等晋商家族的兴起,男人晋商已经成为祁县一代的时尚。段履庄是个苦孩子,家庭原本就贫困,没想到出生没多久父亲又撒手西去,跟着母亲含辛茹苦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套用在段履庄身上再适合不过。但在当时,他的辛苦只能挥洒在几亩薄田里。

 

  30岁那年,段履庄开始考虑改变贫穷的命运。像很多走西口的山西人一样,段履庄如随波的浮萍一路飘荡,来到归化城寻机会。当时,由山西人创办的大盛魁早已是旅蒙商中的旗舰商号,出于乡情的诱惑,段履庄来到大盛魁当了一名学徒。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李顺廷。李顺廷是山西太谷人,出身贫寒,很小就走西口,从学徒到店员直到成为大盛魁的大掌柜,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也许是相同的命运,或许是段履庄眉宇间流露出的那份聪慧,从段履庄进店那天起,李顺廷就对这位小老乡给予了特殊的关照。有了这份关照,再加上段履庄本身具有的敏捷与公关能力,一晃十年之后,段履庄俨然已是李顺廷最得力的助手。

 

  但李顺廷却在此时遭遇了生命中的滑铁卢。大盛魁由三个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创办而起,因为一笔意外之财绝处逢生。所以,与其他商号不同的是,大盛魁几乎全是人力股。随着三位创始人先后故去,他们的后代总算在花天酒地之余,频频到商号索要股份收入,并且随意在商号安插人手。随着创始人后代的人数增多与要求的变本加厉,股东与大掌柜之间的矛盾到李顺廷时,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因为屡次拒绝所谓股东们的无理要求,忠心耿耿的李顺廷最终遭到股东们的一致罢免。眼看大盛魁人心涣散,自知无力回天的李顺廷无奈退出商号。而接替他大掌柜之位的,正是他的得意弟子段履庄。

 

  这一年,是公元1914年。在此之前,靠着沙俄的撺掇,外蒙古宣告独立,拖欠大盛魁的600万两白银也因此一笔勾销。在这一变故中,大部分旅蒙的晋商商号纷纷破产。大盛魁虽然没有倒闭,但已是夕阳西下。达到人生顶峰的段履庄,伸手接过来的就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商号。

 

  段履庄的争议人生

 

  刚刚成为大掌柜,段履庄就办了一件让袁世凯刮目先看的事。随着外蒙宣布独立,内蒙当地的一个骑兵连长玉禄趁机叛乱,烧杀抢掠当地牧民。危难时刻,段履庄主动向袁世凯请命安抚,同时以大盛魁的全部资产和本人性命担保玉禄收编后安全无忧。结果,玉禄乖乖投降。一时间,段履庄名声大噪。

 

  1919年,段履庄以高级顾问的身份,随西北边防总司令徐树铮第三混成旅开赴库伦,大盛魁担任为部队提供军需的重任。随后,在中俄交涉属成立后,段履庄又成为异常活跃的交涉属委员,在谈判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的是,段履庄的一腔热情并没能挽救中俄的破裂。因为疏于对大盛魁的管理,中俄断交之后,大盛魁遭受重创。

 

  1921年,大盛魁承办绥远电灯公司。因为搬迁及机器故障等原因,大盛魁耗费巨资却未能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商号再遭亏损。为了东山再起,段履庄又投资创办了西北运输公司,从德国进口30辆奔驰运输车,但万没想到,车到宁夏时却被军阀马鸿逵扣留。

 

  商战中的接连失手,让大盛魁内部对段履庄不满的情绪渐渐浮出水面。在其他掌柜看来,段履庄过于不务正业,同时又有沽名钓誉之嫌。更为糟糕的是,大盛魁创始人的子孙们也在此时对段履庄进行公开声讨,双方发生激烈争吵之后,其中一位股东竟然雇佣杀手行刺段履庄。尽管刺杀失败,但段履庄与股东之间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1936年,当段履庄得知自己被商号开除时,禁不住痛哭失声,连称自己是毁坏大盛魁的罪人。

 

  因为支持或反对段履庄的缘故,大盛魁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一代天骄的晋商巨头,从此在内讧中变得奄奄一息。傅作义将军担任绥远省主席时,因为仰慕大盛魁的威名,曾有意出资帮助商号复兴。但在了解大盛魁内幕后,将军只好叹息作罢。

 

  1937年,日军占领绥远。得知段履庄在商界的威望,日本特务机关亲自登门拜访,请他出面组织维持会,遭到段履庄的严词拒绝。朋友担心他遭日本人报复,劝他出外躲避,段履庄谢绝之余说道: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何惧之有!

 

  1940年,段履庄被日军秘密逮捕,遭受酷刑折磨,但始终不肯妥协。97天后,被营救出来时,已经是遍体鳞伤口不能言。弥留三日后,瞪着眼睛去世。

 

  从小伙计到大盛魁的掌门人,段履庄走过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段成功之路。他聪明过人、热衷国事,原本想大展拳脚,无奈在那样一个暮色苍茫的时代,他的一己之力实在是过于微弱。在晋商的群体中,他算不上是一个出色的商人,甚至因为他的决策导致大盛魁的提早衰败。但是,他浩然的气节,并没有淹没在商场习惯性的熙熙往来的利益之中。由此,段履庄值得我们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