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李家

2022-08-09 06:34:51

万荣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建李家祠堂。据当地的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节、十月初一都要举行隆重的家祭,李家有200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开销。李家祠堂建筑宏伟,用料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民居 “两层一面坡”的风俗特征。

李家第十五代 “道”字辈李道升,分别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和民国十年(1921年)各修建了一座二进四合院。这两座院落毗邻相连,以徽式过厅为特点,显得格外通畅、亮堂。按照当地习俗,东西厢房是居住之所,宽敞的正房从不住人,而是举行婚庆寿诞礼仪或储物的场所。


李家大院民居建筑中较有趣味的是李道荣院、私塾院和藏书楼。


李道荣院建于1935年。大院门楼的镂雕技艺高超,除了装饰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之外,大门两侧还特意镌刻了《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推开厚实的院门,东耳房即是李道荣卧室。当地居住习俗以土炕为铺,炕沿有木制屏扇隔断,中间留有小门容人上下炕铺,炕门上悬挂着布帘。紧挨炕边有木梯可通二层楼阁,楼阁上靠近庭院方向有小巧别致的凉台,既可晾衣、乘凉,又可增加采光。


私塾院建于清末民初,与李道荣院相隔一个院廊,月亮形院门有推拉式木门防护,为北方民居所罕见。门外砖雕对联书:“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横批曰:“授业解惑”。院内北房为一进三间式窑洞,是先生教书的地方,李家子弟满6岁都要来此读书。三间窑洞底下分别有三间地下室,可供储物、避暑之用,半圆形砖雕窗户露出地面,很是奇巧。


藏书楼是李敬修之子李道行的住所。1907年,清政府派李道行留学英国。李道行娶英籍妻麦氏,并于1914年回国,不久修建了该院。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插廊窑洞,北侧有一排二层阁楼,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院落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万荣李家大院是迄今为止在运城发现并开发的第一座清末民初晋商民居宅院。李家大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气质,与其它的晋商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正日益显现,李家大院的开发工作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李家以儒家倡导的“善行义举”作为其经商理念与道德崇尚,注重“以仁制利”和“怀义去利”。难能可贵的是,李家后代在民国初年敢领风气之先,在院落建筑风格上吸取西方文化元素,并娶外邦异族女子为妻,为晋商的光辉史册增添了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