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肇端于夏商,鼎盛于明清,称雄于商界,在中国与世界金融贸易史上,有很多创新,曾挈领16-19世纪的中国商业革命与金融革命。晋商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是三晋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为了传承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塑造晋商品牌,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根据2012年6月16日理事会会议决定,启动《晋商史料》工程。为圆满完成此项工程,不辜负各理事单位、新晋商和山西人民的重托,特制定本规划。
一、史料工程的意义
对于晋商及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有很多工作须要我们去做,须要去保护,须要去探索,须要去认识,须要去传承,需要去创新。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没有根的企业也是没有未来的。所以,珍惜自己的历史,传承先人的文化和精神,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新晋商把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客观要求。
晋商文化虽然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珍贵的晋商史料、典籍、遗存等,损毁、散逸严重,如不尽快加以抢救性搜集与保护、整理,我们将会永远地失去这笔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晋商史料的挖掘、抢救、整理、出版,是为晋商学者的晋商学研究,为企业家的晋商文化产业的开发创新,为以晋商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者提供原始素材,为子孙后代保存值得永久珍藏的历史文物。在山西财经大学耗时30年出版的百万字《山西票号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晋商史料文物散布在各地,急需填补这一史料的空白,这是惠及千秋巨大工程。
二、史料收集的时限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晋商虽然在夏商已经出现,汉唐两宋都很活跃,但是作为有自己的组织、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商业技术、行业信仰、行商规范等等,以致实行企业化管理,都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所以,晋商史料挖掘、收集、整理、出版,重点是明清时期。但是,为了使史料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权威性,本规划的史料收集时限,从上古开始,终于民国。解放以后的晋商史料,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新晋商的史料,当然也是晋商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收集整理范围之内。具体的收集整理方案,作为第二期工程另作安排。
三、规划的内容
本规划定名为《晋商史料》规划,通过挖掘、抢救、收集、整理,出版多卷本的《晋商史料》系列丛书。内容包括历代晋商经营的行业、商路码头、交通运输、营销战略、企业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融资技术、商帮商会、商业政策、奏疏训令、商务纠纷、商人教育、商业习俗、商务合约、商事碑刻、名商望族、名号名品、商人言论等等。具体内容分列于后:
(一)明前晋商--收录古代山西商业活动史料,从神农氏的“日中为市”开始,经夏、商、周,特别是晋国三分天下后的魏、赵、韩商业活动,一直到秦、汉、北魏、隋、唐、宋、辽、金、元历朝的山西商业与商人相关史料。
(二)明清文献--收录《明实录》、《清实录》、《经世文编》、地方志书、历史档案、明清笔记等关于晋商的粮商、茶商、盐商、布商、绸缎商、烟商、铁货、颜料商、铜商、皮货商、药材商、酒饭商、酿造业、货栈商等商品经营活动各行各业的史料。
(三)晋商金融--收录《明实录》、《清实录》、《经世文编》、地方志书、历史档案、明清笔记等关于晋商的当铺、质店、印局、帐局、钱铺、钱庄、银号、镖局、票号、银行等历史从事货币资本经营的各业史料(已收录《山西票号史料》的部分不再重复)。
(四)山西货币--收录历代山西货币,包括考古出土成果在内和史书记载的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其政令,如保德出土的骨贝、海贝、铜贝,侯马出土的晋国造币工厂与布币,各县市出土铸有县域地名的布币、刀币、圆钱和铸币模具,直到明清的山西铸币史料,包括历代《食货志》记载山西货币史料。收录晚清到民国的铸币、纸币、军用票等。包括政府发行纸币、金融企业发行的银行券、商号发行的钱帖、地方社团发行的货币代用品的决议、文告、社会反映及其报道的史料与图片等等。
(五)商路交通--收录国内外多条晋商贩运贸易路线的开拓和发展,以及贩运贸易的运载方法与路程、货栈等等,包括肩挑、车推、船运、驼拉、牛马车运的水陆码头、运输价格等史料。并且收录山西省内各晋商聚集的市、县、镇、村落、码头的商业发展。如杀虎口、张家口、槐树铺、东阳关、天井关、茅津渡、汾阳、交城、碛口、河曲、鲍店、砥洎城、大阳、荫城、蒲州、襄陵、平阳、太谷、平遥、祁县、宗艾、雁门关等等,省内外各地晋商商号、货栈、码头、交通枢纽遗址与交通工具遗物和照片。
(六)金融技术--收录晋商的钱帖、银票、凭贴、兑贴、上贴、上票、壶瓶贴、期贴、汇票、小票、执照、当票、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图片、文字史料。收录晋商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业务活动,包括当铺钱庄账局等金融机构的密押、水印、防伪等业务操作技术与方法,以及债权债务清偿、结算的客钱、拨兑、钉卯、过标、标期、标利等等史料。
(七)账单印章--收录各业商号的账本、清单、票据、报表,包括流水账、分类账、总账、四柱清册、日清月结年报告的财务会计记录以及财务印章,包括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套字章、防伪章、骑缝章、名章等等史料。
(八)晋商行会--收录晋商行会,包括行社、会馆、公所、商会等行规、公告、组织管理制度、举办公益事业、同仁救助、义地公产管理服务等史料。同时收录商务合约、商务函件、商务纠纷、商事调解等史料。
(九)商务管理--收录历代政府的商业政策、法令法规、公告布告、奏疏训令等史料,包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内外蒙古、新疆等地,与游牧民族牧民和王公贵族的贸易往来中的地区政府管理办法,以及通事行的龙票办理等等。
(十)官商关系--晋商与政府官员的往来、亦官亦商家族等史料。诸如范毓宾等八大皇商与顺治帝、隆庆议和中的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与万历会计录、陈廷敬与康熙、乔致庸与左宗棠、慈禧西逃中的财政后勤、乾隆下江南包办差务后勤等等。
(十一)企业管理--收录晋商手工业、工业生产加工(生产技术)、销售(销售方法与渠道)与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史料。收录贩运贸易的行商、坐商的商品流通与服务行业的号规、企业办法等史料。
(十二)晋商碑刻--收录省内、省外、国外有关晋商的碑刻,包括山西会馆、公所、商会(社)、庙宇、戏楼、寺庵、罩棚等新建、重建和修葺的碑刻史料。
(十三)名商望族--收录历代晋商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墓志铭;收录白圭、猗顿、赵氏、张永麟、王显、亢嗣鼎、范毓宾、常威、王重新、雷履泰、乔致庸、杨德龄、李宏龄、渠本翘、刘笃敬、曹润堂、李致用、孔祥熙、徐一清等晋商人物史料及其墓志铭。同时收录家族兴衰,如临汾亢家、襄汾刘家、永济王家、永济张家、万荣潘家、万荣李家、阳城潘家、阳城王家、沁水柳家、高平赵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家、祁县渠家、祁县乔家、汾阳牛家、平遥李家、临县陈家等商业家族史料。
(十四)名号名品--收录有重大影响的着名晋商字号的发展变迁,如日升昌、蔚泰厚、大盛魁、合盛元、晋益老、复盛西、广誉远、六必居、都一处、乐仁堂、泰来号、祥泰隆等商号史料;收录晋商历史上的品牌商品,如汾酒、陈醋、定坤丹、龟龄集、安宫牛黄丸、太谷饼、闻喜煮饼、平遥牛肉、汾阳核桃、潞州党参、沁州小米、晋北黄芪、阳泉煤炭、平定砂锅、阳城犁镜、晋城钢针、荫城铁货、泽潞丝绸、曲沃烟丝、万荣柿饼、认一力饺子、六味斋酱肉、清和元头脑等等。
(十五)牌匾商标--收录晋商建筑、院落、厅堂、客房、卧室的装饰物件与楹联、牌匾、字画、摆件;收录晋商各行各业商店的幌牌标记、商标广告,包括制作商标广告的印版、模具等实物照片、图片与文字史料等等。
(十六)晋商尺牍--收录晋商当年的工具书商业尺牍、教材读本,如《湖海必读》、《行商遗要》、《银色折合口诀》、《贸易须知》以及蒙古语、俄语、藏语学习教材等;收录晋商的核算计数术语、写法,牲畜牙行的捏码方法与用语等。
(十七)晋商教育--收录晋商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公学教育、商号教育训练、科考、国外留学等数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晋商教育的方法、内容、教材等史料。包括高平赵家、祁县渠家、乔家、榆次常家、太谷孔家等的办学史料。
(十八)祀奉民俗--收录晋商祀奉、崇拜的神灵、祖师,祀奉的时节、习惯内容、方法、承办机构、经费筹集等史料,包括关帝庙祭祀活动、日常管理、会节演艺;各行业商会的独有崇拜的神灵,包括银行业供金花圣母、酒饭行供李白、肉行供张飞、裱糊行供吴道子、茶行供陆羽、铁行供老君等等;特殊商号的神股、狗股等等。
(十九)晋商回忆--收录历代晋商的东家、掌柜、管理人员和商家后人的回忆录;也收录晋商的用品、笔记、日记、证件等等。
(二十)晋商信函--收录历代商人书信,包括商人家书、伙友信函、商务信函等等。
(二十一)晋商科技--收录晋商经营过程中的科技研究、创新与运用等等,如王文素的珠算研究成果《算学宝鉴》及应用珠算口诀、傅山的龙门帐核算方法、张敦仁的数学成就、晋商湖北的茶山开发、晋商票据水印、汇兑的余平、散茶到砖茶的创新、晋城衣针与炼铁技术发展、沁河沿岸50余座城堡村落、张联辉开发徐沟水利、万荣李家的现代纺织业、汾酒的巴拿马金奖等等晋商科技史料。
(二十二)晋商文艺--收录晋商与戏曲杂剧、秧歌等艺术发展关系的史料,包括晋剧、上党梆子、蒲剧、祁太秧歌的发生、发展、向口外传播,以及晋商票友会等史料照片等等;也包括心意拳、形意拳从蒲州到晋中的发展,武术与商号保卫、镖局押运、商人习武自卫等史料;收录晋商及其家属成员的文学艺术成就,如陈廷敬与《康熙字典》,阎若据的考据学成就,祁韵士、张穆、徐继畲的地理学成就,曹润堂的诗歌,傅山与赵铁山、常赞春等的书画,祁县何家的藏书,襄汾商人北京琉璃厂古董商艺术品收藏等史料。
(二十三)晋商外贸--晋商在海外贸易经营的遗存,包括商号用品、物件、照片、广告,运输工具、商品养护保管、所在地人民群众的反映与文字记载,如在俄罗斯、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外的活动及其文字图片史料。
(二十四)晋商言论--收集历代山西名商的着述、言论,反映晋商的经营理念、商业思想的名文、名言、语录等等。如白圭、王显、张四教、戴廷轼、王重新、常威、李宏龄、乔致庸、曹润堂、刘笃敬、渠本翘、孔祥熙、阎锡山等的金融贸易言论。
(二十五)晋商研究--收录历代、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的晋商与票号研究的情况与成果。收录一个多世纪以来晋商与票号配合研究的成果目录,评介主要研究成果的内容、贡献等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全部研究概貌。
上述二十五个史料类别,其内容可能有多有少,故在每类史料中,按时序、按内容再分若干纲目排列,根据字数,灵活确定,分册出版。
四、完成时间
本规划的完成时间,按5-8年安排,力争5年基本完成。2012年6月启动,2013年完成2-5册,2014年完成4-6册,2015年完成5-7册,2016年完成6-10册,2017年完成6-15册。力争2018年结束本工程。
五、编辑出版
1、《晋商史料》日常工作由编辑部负责,包括史料收集、校审、编辑、出版工作。
2、本规划所列史料内容,为收集史料的提纲和范围,在编辑成书时,须按照类别分卷分册出版。卷别按晋商活动要素类别划分,每卷根据内容和字数,再分若干册出版。以保持各册字数相差不太悬殊,避免成书后畸大畸小。
3、《晋商史料》丛书要求文字史料与实物图片史料兼收并蓄。所有文字、图片都必须用“编者按”的形式,标明文字史料的出处,曾经出版过的史料包括作者、书刊名、出版社、时间、期刊号、页码等;未出版的史料必须注明作者背景、史料形式、存放处、提供人等;实物图片与遗迹照片,必须注明实物名称、具体存放地址、拍照和收藏人、实物大小尺寸等详细信息。
4、《晋商史料》为多卷分册的系列丛书,统一装帧设计出版。出版分平装、精装两种版本,统一由一家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
六、实施措施
1、山西晋商文化基金会与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依托地方志的网络优势,全面征集晋商史料,以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
2、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与全国商业史专家、特别是研究晋商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为顾问,取得专家们在史料收集、考证、鉴别、编撰、书稿审定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3、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与省内有关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市、县晋商专业博物馆、晋商研究专家学者和晋商史料收藏家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批兼职研究人员,以得到省内专家、收藏家的帮助和支持。
4、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基金会对于为《晋商史料》提供文字、图片、实物等史料的专家、收藏家,根据其提供史料的内容、数量、重要性、完整性等情况,付给一定的报仇,其具体标准另订。
5、《晋商史料》设立编辑委员会,负责资料征集、挖掘、编撰、出版、经费使用原则等重大问题的决策。编辑委员会下设编辑部,承担具体工作。涉及晋商文化重大学术与理论问题,通过晋商文化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审定。
6、《晋商史料》编列专项经费,分年度按预算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