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地说,打造晋商之都这张牌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都是科学的,这是一个大前提,理由有几个方面。
从府志来讲,无论晋中还是忻州,这些走西线商路的都属于太原府管辖。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明清太原府管辖区域有所不同。
从内涵和外延上来讲,晋商是一个大概念,从空间上讲,晋商是全省的。过去山西历史上的晋商不是具体一个点,晋南是盐商,晋中是票号商人,崞县(今原平市)商人,还有碛口的粮油货道。以及晋东南地区的冶铁业、丝绸业。因此,从外延上讲,晋商是一个大概念。
作为大概念里的中心点,前后是不一致的。一开始,盐商是在晋南,到后来,票号产生时,太谷、平遥以茶业、典当行为主(当时山西的典当行占到全国的62%)。因此,晋商都是在一个点上有代表性,而非一个面。以晋中来说就代表不了崞县商人,历史上的崞县商人是非常著名的。
从内涵讲,山西商人从时空上来说,过去晋商有商而无帮。盐商等都是著名商人,却没有形成帮,所谓帮他是一个群体,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在外地的会馆为联络场所而形成的从业人员众多的商人群体。所以,晋商实际上是在明代到清代这个500年的时间跨度上形成并发展的。这是一种晋商模式。形成商帮是以从业人员多,从业范围较广,资本雄厚,经营种类多,作为显著标志。
还有一个心理认同的问题。不论是从哪里出去的,在全国各地,我是晋商,家乡可能是晋中或忻州,或晋南。山西商人的标志性是府地所在地,在太原。
太原市作为府志所在地,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中心。经济只是一个方面,反过来,从文化、民俗、建筑、历史,从社会的角度都可以来探讨晋商。
所谓“商”的内涵,在过去和未来,实际上包括工商业,不能光是流通。如果光是流通的话,一说新晋商,现在的企业家大部分就是生产性商人。在古代的表述,商包括工商业。还分为大商小商、官商民商。从职业构成上分为,生产性商人和流通性商人。从产业结构上还可细分为许多。
打造晋商之都,一是物流,二是信息,三是资金流通,四是交通的功能。当然了,首先打出这张牌,并且在理论上能站得住脚,其次是资料的挖掘和整理。
在战略思路上,不仅要往南看,也要往北走。我们的区位优势,我们的产品在俄罗斯占优。西伯利亚的那条线,北京的倒爷现在走,我们可以合理合法地走北路,发挥我们的地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