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张正明:晋商信用之道

2012-11-02 10:39:42

张  舒     张正明

信用是立商之本

在中国历来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这个“道”不仅仅是指客观的经济规律,同样也包含着讲求信用这样的经济伦理之道。信用观念在中外历史传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明清晋商、徽商,还是犹太商人都把讲求信用、诚实待人、重视承诺等观念和行为,视为劳动生产、商业经营及其他社会交往活动的最高准则。所谓信用有二义,即信任和信用。可见,信用的涵义就是诚实不欺,恪守诺言,忠实践行。

信用观培育了中国儒商的优良商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良贾、诚贾的称谓,也就是不采取违法、不道德手段谋利的商人。信用与善德的完美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商的合于“义”之美德。明代山西盐商为反抗日本海盗入侵,曾选善射骁勇者500名作为商兵,协助防守扬州、松江等地。清末山西商人集资275万两白银,从英商手中赎回山西煤矿采矿权,保护了山西煤矿资源。现在,山西煤炭资源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清代晋商“义举”之功不可没。

明清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经商诚信之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亐”、“买卖不成仁义在”、“售货无诀窍,信义第一条”、“称平、斗滿、尺滿足”等等。清代有盂县商人经炽昌,贸易关东,与人然诺,坚如金石,一时侪辈推为巨擎“。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是取利。乔家复盛油坊曾从仓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伙计为图暴利,曾在油中掺假,事被掌柜发现,立即另行全部换掉,代以纯净好油。商号虽然蒙受较大损失,但信誉昭著,近悦远来,商业更加繁荣。祁县大德通票号存款以本省最多,放款却多在外省。

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晋钞大幅贬值,约25元晋钞才能兑换1 元新币,如大德通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可趁晋钞贬值大赚一把,可是大德通不这样做,而是不惜动用历年公积金 不让存款户吃晋钞贬值之亏,使大德通票号信誉益著,企业形象越好,业务越繁荣。

企业经营者讲诚信,有利于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树立道德威信。经营者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中,处处以诚待人,重信用,才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一起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威信和赢得尊重。

信用的价值与实现

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市场有很大差异,但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信用至上原则,对我们建设新的信用原则是有借鉴意义的。

 诚信是企业之魂。企业的伦理、信仰,就是诚信。古今中外,凡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企业家,都不能有更大发展。对诚信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而是一个企业必须具备的灵魂,也是商业活动的基本精神。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明清晋商做人做事都讲诚信。清代泽州人王子深“贸易保定完县,与葛东岗友善,东岗有子弗立,惧其毁败,阴以白金八百两付子深,不令子知,东岗死,子深督其子,俾其成立,将东岗所遗金还之”。像这样关于晋商诚信的故事不胜牧举,我们今天的新晋商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教益。

信用是企业家的最大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 标志着信用成为企业家的最大资本。清代太谷广升药店制作名贵中成药龟龄集、定坤丹,参非“高丽”、“老山”不选 ,葺非“黄毛”、“青葺”等好原料不用,药质信誉著于市场,买主只要见“广升”号之药,就信得过。

要做到讲信用,实际是企业文化的积累,是一个实践过程。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栁林《杨氏家谱》称:“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 ……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这种敬业勤勉精神,使得晋商的信用得以最大化地实现。

其次,要善待员工。员工是企业的信用名片,要树立员工把企当成自已家的观念,明清晋商实行的人力顶身股制度就体现了这一做法,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银股、身股同样分红,协调了劳资关系,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管理,保证了企业信用的实施。

再次,诚招天下客。企业最大的资本是诚实守信。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这就是晋商的经营之道、经营文化、经营经验。

复次,诚信纳税。企业经营者诚信纳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果企业偷税漏税,搞不正当经营活动,只能自毁企业形象,进而影响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张  舒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人员

张正明  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