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舒 正 明
内容提要:诚信之源流,晋商对诚信之弘扬及机制,信用太原之建设。
一、诚信概念及源流
中国传统伦理对诚信问题的崇尚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孟子·离娄上》载,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认为“诚”就是“实”,可见诚的基本含义是真诚、诚实、诚忌、诚笃。
信,原是对鬼神的虔信,后经儒家提倡,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论语·颜渊》载,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孙子兵法》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智、信、仁、 勇、严”五德。所谓信,其内涵是守信、讲信用,并由此建立起信誉、信赖、信心、信任。
中国古代“诚”“信”并用较多,连用较少、较晚。最早连用的是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他在《管仲·枢言》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现代汉语中人们已广泛使用“诚信”概念。不过“诚”“信”的规范意义仍存在细微差别。“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地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更多地体现社会化的道德践行,当然二者相互贯同,互为表里。春秋以降,清以前,中国一直是一个伦理中心的封建大国,诚信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结合点,在社会心理层面,崇尚诚信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
二、诚信晋商概述
晋商认为诚信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故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认为经商活动虽属“淘米事业,却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业务大小,都以诚相待,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他们深知讲信用、重承诺、永保信誉,才能成功。他们总结了不少有关诚信的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归结为:“一守信、二讲义、三取利”。清末,乔家复盛油坊曾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经手伙计为图暴利,在油中掺假,掌柜发现,立即换售 ,代以纯净好油,商号虽受捐失,但信誉昭著,近悦远来。1930年蒋闫冯中原大战,晋钞大贬,约25元换1 元新币,大德通对存款户若以晋钞付出,可发一笔横财,但为维护商号信誉,不惜动用历年公积金补上差额,不让存户吃亏,使商号信誉益著。旅蒙晋商大盛魁对蒙人贸易基本全靠信用。蒙民出售的畜产品皆有季节性,所需品却长年不断,大商盛魁则赊售以解蒙民燃眉之急,甚至为蒙民捎购物品,垫借钱财,凡应允事必要办到。蒙民买晋商之货则认商号不问价格,对认准的商品从不怀疑商品价格、质量。而且蒙民对认准的晋商商号,长期信任不变。又如晋商所购之牛羊,春天幼时定购,到秋季成年后才赶走,一直由蒙民无偿代为放牧。晋商依靠商业信用占领和巩固了在蒙古的市埸。再如,晋商办起票号后,办理汇兑款,不论款额大小,路途远近,均能按期兑付,绝不拖延。对吸取的存款,均保证随时提现,而且此地存款可在彼地支用,存户颇感方便。由于信用好,得到社会广泛信任,无论商家住户,达官贵人,有钱都愿存票号。《清文献通考》称:“山右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英国领事报告》称:山西票号信用很高,有力量买卖中国任何地方汇票。李宏龄《山西票商成败记》称:“洋行售货,首推票商银券最足可信,分庄遍于通国,名誉著于全球”。
讲信用,对于真正的商人来说是共性。在全世界商界中犹太商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他们是一旦订了契约就必定执行。对违约者深恶痛绝,严追责任,毫不客气,必要赔偿,并逐出犹太商界。犹太商信守合同之严谨,从下面故事可见一斑。
一位犹太老板与雇工订契约,规定雇工为老板工作每周发一次工资 ,但不是现金,而是工人到附近商店购与工资等价物商品,然后由商店与老板结帐领现金。一周后,工人说:“商店不给现金不给东西 ,所以请老板给现金吧”
过一会商店来人说;“贵处工人已取走东西,请老板付钱吧”老板弄糊涂了,反复了解,各执一词,无法证明谁说谎,又无凭证,结果老板只好花两份开销,因为唯有他同时向双方作了许诺,而商店与雇工之间并无雇佣与契约并系。
慎对相与是晋商重诚信的又一表现。相与即与之有业务交往之商号企业。慎对即不轻易相信对方,不随便建立相与关系,但一旦建立起立来,则要善始善终,同舟共济。祁县乔姓复字商号,资本雄厚,财大气粗,凡与别的商号相与时都要详细了解对方,确认信义可靠后,方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否则婉言拒绝,其原因是为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旋涡中。但一旦看中对象,摸清市埸情况,认为可以相与时,又舍得下本钱,放大注。同时对待相与商号给与多方支持和业务方便,即使对方中途发生变故,也不轻易催逼欠债,不诉讼官司,而是要竭力维持相与和从中吸取教训。复字号认为,即使本号吃了亏,相与商号沾了光,也不能因此把钱花在衙门里,因为打官司会影响商号信誉。如广义诚商号曾欠复字号五万银元,后来仅以数千房产抵债了事。复字下属商号一旦停业,则把欠外的全归还,外欠的能收多少就多少。复字号上述做法,使它在同业中威望很高,影响甚大,故许多商号以能与复字号相与为荣,并因此在商界而获信誉。
在不轻易相与,不轻易相信对方方面,犹太商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有成语:“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就是提醒人们要小心谨慎。金钱关系往往是赤裸裸关系,轻信对方,往往成对方口中之粮。犹太商人把不轻信对方,作为一条经商秘诀。有故事称:一日本大阪商善模仿犹太商人经商,做过几笔大生意,不少人赞赏他,称他为“银座犹太人”,他因此也结交了许多犹太商界人士。但有一犹太画家不大相信他真有犹太人的经商法,决定考考他,故特地去拜访他。有一天,恰巧日商邀这位犹太画家在银座皇冠酒家共进晚餐,时在场酒家老板娘风姿美好,画家灵感一来,当即取出随身带的画簿,画一素描给日商看,果然画的好。然后犹太画家继续在画簿上一边望着日本商人一边画,时而以左手大姆指向他比划,日本商认为要把自已作模特画,就屏住气息,让他好好画,心中好不得意。但由于位置关系,日商一直看不见画家在干什么。过一会,画家郑重其事把画簿给他看,他顿然失色,原来画上是他的一个大姆指。日商面露愠色,为什么不早说,让我空摆了半天姿势,犹太画家哈哈大笑说:“很对不起,你好意为我摆姿势,我却没画你的人像。因为听说有人称你是银座犹太人,特来看你是否真正合格。现在看你不够格,因为你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你怎么能肯定我给女老板娘画素描后,能肯定我是在为你画像呢?”
三、晋商的诚信价值观与机制
一是在精神上、理念上对诚信的认识。晋商吸收了儒法兵道诸家文化的良性影响,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货殖文化。晋商认为:人们为生计,在商业活动中谋取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利义的问题上则有不同的看法。奸商不择手段,晋商中也有不法奸商,但主流是良贾。晋商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制利,见利思义,不发不义之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发财大丈夫”。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以义制利,作为晋商的经营理念,成为商人精神价值观的核心。
晋商很崇奉关公,其原因:一是晋商和关公有乡亲关系。二是祈求神威广大的关公能降福保佑。商人外出危险很大,天灾人祸,世事难料,求关公保佑是心灵寄托的需要。三是以关公的“义”来规范商业行为。经商需有精神支柱,关公是最讲信义的神灵,以关公的“义重千秋”精神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摒弃欺诈行为,以信取信顾主。因此晋商到处修建关公庙宇,其目的是请神威广大的关公,日夜监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商业活动,同时从关羽身上吸取正气,使商业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河南赊旗山西会馆有碑记称:雍正时有的晋商商号改换戥秤,大小不一,是以晋商全行商贾齐集会馆关帝庙,公议秤足16两,戥依天平为准,公议后,不得私下更换戥秤,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 晋商齐集关帝庙议事,以关公的信义来规范商业行为,充分反映了晋商的精神世界受关公等神灵的影响很大。
犹太商人所以重视契约,是他们认为契约是人和神的约定。据《创世纪》载,上帝为惩罚世人行为,决定降大雨灭全人类,唯有诺亚一家被作为人类始祖给予赦免,上帝令诺亚造舟逃跑,诺亚感谢上帝献上贡品,上帝接收贡品与诺亚约定,今后不要毁世上生物,为此上帝与人类缔结和平契约,只有人类遵守与上帝的契约,人类才会生存下去。这种契约精神进而影响到犹太人商业活动中的契约观念。
可见,从观念上犹太有上帝,晋商有关公,在精神上遵守契约、讲究诚信,其内涵是一致的。
其次,晋商订有管理制度,以号规约束员工。晋商在人员的选拔、教育、使用上,以诚信为本。晋商有地域观念,招本乡人入伙,知根知底,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入号后若有违规,一旦除名,各号均不再招用。对入号学徒,要经过培训,即学习商号规矩,及经商诚信要旨等。内容有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义,奉博爱、簿嫉恨,幸辛苦、诫奢华。并派赴繁华商阜实地考察,以观其人。对员工要求之严格,由此可见。故有:“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之说。
其三,同舟共济经营机制。这是发挥员工注重维护本商号信誉的动力。晋商在经营管理制度上采取了产权分离的股份制、经理负责制。股份有银股、身股之分。劳力作为资本顶股份是晋商的一大创造,并把员工、财东、商号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的格局。经理负责制,则财东不干预号事,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从财东——掌柜——伙计,都注重维护本商号信用和声誉的机制。
四、信用太原建设
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老字号商店。这些商号在弘扬晋商诚信精神方面,信用昭著。如老字号中的认一力的饺子、清和元的头脑、六味斋的酱肉、益元庆的陈醋、老鼠窟的元霄、双合成的食品、老香村的糕点、亨得利的钟表、开明相馆的照相、华泰厚的服装等,都极负盛名,在消费者心中很有信用。近年来,太原市在市埸经济建设:深化政府诚信建设,努力营造依法高效的行政环境;加强企业和市场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埸环境;建设法务诚信,营造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建设公务员诚信,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建设社会诚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等“诚信太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信用太原”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据太原市工商局2007年对太原市食品、农贸、建材等行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检查,查处到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651件,案值262.37万元 。其中有李东生以假充真冒用鲁花食用油价值23.8万元 ;齐卫刚无照经营收购牛;,孟鹏洲销售注水牛肉;张银治经销不合格木工板;余爱平销售“三无”面粉,价值48000元;华联超市太原分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太原古特科技公司对其销售的杜仲茶、杜仲枕、天然螺旋藻精片进行虚假宣传;太原天意昊商务公司销售假冒羊绒衫、毛裤等商品;闫岩伪造厂名、厂址销售蘑茹等。据《山西晚报》载:某客人在迎泽大街一饭店请人吃饭,以前多是刷卡结账,这次收银员说刷卡机坏了要付现金,顾客现金不够,收银员让向被请客人借钱,顾客觉得请人吃饭向人家借钱,脸上实在过不去,无奈以价值5000元手机抵押。不想收银员立即从桌下拿出一台崭新的刷卡机,给顾客刷了卡。大概饭店是为为省手续费而不愿刷卡,但让请客的顾客处境相当尴尬。前几天本人去太航照相馆洗照片,花费近百元,本人说要发票时,店家说下个月才能开出。而当天才7月14日,等发票竟要用半个多月?本来,要发票是顾客的消费权利,但商家却常常找借口不给开。究竟为什么?是否有想偷漏税?上述事例子,都有悖“信用太原”精神。市埸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埸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当然,信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任务。但是加快太原市诚信建设,是时不及待。它是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化解信用危险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埸经济体制的需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为此,在“信用太原”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政府要制订一套长效机制,强化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手段,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埸经济秩序。政府在打造“信用太原”中,要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提高办事透明度,做到依法行政、文明行政,自觉把政府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之中。同时把“信用太原”建设引入各区县,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应以讲信用为目标,树新风、讲效率,首先取信于民众。
2, 建立以政策法规引导为基础,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良好环境。建立建全社会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发布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埸主流和社会规范,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同时建立政策执行的督查机制,把信用监督纳入法制化规道。
3, 充分利用信用资源,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开展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树立“诚信兴商”观念,强化企业“质量第一”、“信用至上”教育,提高全员道德素质水平。对守法重信企业及时表扬奖劢,对信用缺失企业及时批评处罚。
4,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信用氛围。通过宣传工作,教育全市公民以主人翁姿态,从我做起,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同时发挥各方优势,逐步提高全市人民和企业信用知识水平。
5, 建立信用信息基础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服务与应用技术支撑,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包括信贷信用、纳税信用、合同履约信用、产品质量信用、城市基层信用、个人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数据库。
6, 发展信用服务业。加快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发展信用调查、资信评估、产权交易、财务代理、理财咨询、财务公证、贷款担保等中介服务,提升信用中介组织社会化、市埸化、产业化水平。
张 舒: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人员
张正明: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