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名词解释

2012-11-01 10:34:24

晋商

是指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新晋商

指新时期的山西商人,严格意义上说是指新时期祖籍山西的商人。他们与旧“晋商”相比,已不局限于发展盐业,票号等传统老字号;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向各类新兴产业伸展触角,如:钢铁、代工、房产等各个行业,并在其领域取得骄人成绩,树立起与旧晋商迥然不同的“新晋商形象”。

晋商学

晋商学最早由孔祥毅先生于1987年提出,得到当时众多学者和官员的认可,随后,晋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晋商学以明清到民国时期山西商人及其商业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涵盖了晋商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艺术、企业文化,、晋商与政府、外商、亚欧经济交往的关系,以及晋商精神、商业伦理、哲学思想,晋商教育、文化、戏剧、武术、建筑等方方面面。

晋商文化

即是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利润)和经营经验(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人身股

是根据商号员工的资历,表现以及对商号的贡献程度由投资者确定的员工可以顶的股份。人身股权并不实缴股金,也不会承担亏损责任,却可以同银股一样参加年度企业利润的分红。商号规定,工作达到三个账期才会考虑表现而制定身股。

联号制

所谓联号,大多是由一个财东出资(或一个为主)对在各地所经营的不同行业的商号以子母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体制。这种联号,有些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的子母公司,是晋商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的一大特征。

两权分离

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被称为“伙东制”或“东伙制”,即东家作为所有者,决定重大事务,而经营管理完全交给以大掌柜为首的伙计。

相与

“相与”是山西方言中的一个词汇,最初的意思是往来朋友,对山西商人来说,这个词是指生意伙伴。 在结交之前一定慎重考察对方的人品信誉,一旦结为“相与”总是竭力维持关系,在对方遇到困难时也会倾力相助,即使明知已经无利可图也绝不中途绝交。

票号

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

账局

是专门从事放款的金融机构。账局主要经营存、放款业务。账局放账的主要对象,一是工商业者,二是小金融机构印局、当铺和钱铺,三是候选官吏、蒙古贵族。有人说是源于商人“放京债”,说京城中的高利放款者,为新选官吏上任前借款至赴任后归还的一种放款,这类商号称为“京钱庄”。

印局

是一种晨借夕还或者三五日以至十数日归还的不用抵押品的融资机构。借钱时,需要借钱人与印局订立合约,签名盖章,还钱时也要盖印章,亦称“印子钱”。

茶叶之路

茶叶之路是指明清时期由山西商人开辟的,南起福建武夷山等地,贯穿中国,穿越蒙古沙漠瀚海,经恰克图入俄,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茶叶贩运之路。

汇通天下

商路遥远,汇通天下,后一句是道光皇帝给予晋商的高度评价,刻着“汇通天下”四个大字的扁至今仍挂在著名的晋商乔家大院里面。

镖局

是以提供武艺高强之人,按人收取雇佣金,沿途押送货物或银两,遇失而负责赔偿的。旧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不安全,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局随之成立。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

标期

即赊购结账期,商号与商号之间,由于生意来往,彼此有存、有欠,需要按照预定日期进行清理。有存项就收回来,有欠项就付出去。它对于避免和防范债权债务纠纷,活跃商贸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东伙制

东伙制是指“东家出资,伙友出力”的经营管理制度,东家作为大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则是大掌柜。这种经营制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是我国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最早实现形式。

买卖城

买卖城位于今蒙古国色楞格省北部蒙俄边境是清朝中俄贸易的枢纽。雍正六年(1728)中俄两国签署《恰克图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中国在旧市街南边建新市街,供两国商人贸易,汉人称之为买卖城,后遭焚毁,现在是一片草原。

龙门帐

龙门帐首创于明末清初,是我国最早的复式记帐形式,是世界会计史上的一次大变革。“龙门帐”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分别对应今天的“全部收入”、“全部支出”、“全部资产”、“全部资本和负债”,利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左右两边双轨计算盈亏和核对账目,如果等式两边计算的数值相等,就叫“合龙门”,“龙门帐”也因此得名。

晋商会馆

晋商会馆,是山西商人在国内外各经商之地,联合捐资建设的,用于联络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以及娱乐消遣的场所。晋商会馆包括山西会馆、山陕会馆、全晋会馆、西晋会馆、秦晋会馆等。晋商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其运作机制对今天的商业行会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行商

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与坐商相对。包括帮客、厢客、边客、摊贩等。帮客,也叫帮会,是带着货物长途贩运的团体。其中,有些是以同乡关系结成帮的,如京帮、津帮、山东帮、山西帮、川帮、陕帮、泾阳帮等。有些是因所贩运的货物种类结成的,如盐帮、粮食帮。也有因运输工具而结的,如车帮、马帮、船帮。

坐商    

亦称“坐贾”,开设店肆,销售货物的商人,与行商相对。坐商是一种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业行为。唐代前市中的肆大约是坐商的前身,后来在宋代时,坊市制度有了重大改变,使市中有了固定的经营者,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商店。坐商一般都集中在居民区和大城镇,大都有自己的固定的消费者。

以义制利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晋商之所以信誉满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以义制利的经商原则。

晋商精神 

晋商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

走西口

西口指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的重要商道。山西通往蒙古有两条商路: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俗称走西口;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称作东口。“走西口”凝结了无数山西商人外出经商的艰辛历程,是晋商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